首页  >>  娱乐八卦  >>  《危险关系》影评:外国名著中国化

《危险关系》影评:外国名著中国化

图片标签:  发布:2022-10-31  ....    来源:www.tuj8.co
据说是严歌苓最后一部电影(编剧)作品的《危险关系》改编自法国拉克洛的同名小说,那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其实算不得是什么名著,那年代有些书信体比它要著名得多,比如《波斯人信札》和《少年维特之烦恼》。之所以改编这一部,大概是因为它情节本身热闹,而且有个“放荡、禁书”的标签,十分符合当今中国人的口味和审美观。
? ? ? ? 严歌苓是让我非常喜爱的当代作家,上大学读《金陵十三钗》,那是一部惊险、感人兼有史诗感的作品,后来她与编剧刘恒合作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亦十分精致。这次经严歌苓之手改编的《危险关系》的主要问题,在《电影一周酣》第卅六期里面,三个人都已谈过,且看法比较一致,情节热闹、好看,但是,脱离了时代特色,越热闹,越无聊。
? ? ? ? 在我的观念里,时代感永远是文艺作品中最重要的,我们知道甚至有用美术名词来为时代命名的情况,比如中国从4世纪末至10世纪可被称为是敦煌时代,更不用说如雷贯耳的“巴洛克时代”、“文艺复兴时代”等,18世纪末和19世纪被称为“蒸汽时代”,这名字是属于科技的范畴,然而后来“蒸汽时代”这个词则开始与艺术相交。我读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比如《坂上之云》,首先想到的是小说中人物所处年代的昂扬,那是一种只属于那个年代的精神气质,与几十年后昭和初期的狂躁和自取灭亡完全相异;我们听哈辉唱《诗经》里的篇章或者听吴虹飞唱《魏晋》、《广陵散》,同样能感受到创作者、表演者在努力还原作品指向的时代,无论是《诗经》时代贵族的雍容和魏晋年间的“星宿坠落、河流死亡”——价值观崩解与重塑、过程中呈现的集体癫狂和绝望。
? ? ? ? 作为电影《危险关系》背景上海1930、40年代,可以有“说吴侬软语的姑娘缓缓走过外滩”,具体到文艺作品中,那是穆时英、施蛰存、张爱玲们的上海,而非拉克洛的。谢易梵不是18世纪的法兰西王国天胄贵族,也不是满清年间的八旗子弟,作为在危机笼罩下、弱肉强食、被称为东方冒险乐园的上海滩生活的大亨,整日沉浸在与寡妇贵妇的周旋中,无聊,但这剧情设定也许尚可被接受,但把上海郊外普罗旺斯似的大片庄园作为故事主要情节的发生地则是不能被接受的,因为乡间庄园的出现让电影中本就淡泊的中国元素和中国味道彻底被冲垮。归根结底,由拉克洛的《危险关系》到严歌苓的《危险关系》,是失败了的外国著作中国化。
? ? ? ? 外国名著被改编成中国故事,是有先例的。比如金庸《连城诀》之于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古龙《流星蝴蝶剑》之于《教父》,由此可知,这种类型的“中国化”,多是在通俗作品的领域,可以无聊,但并非罪过,由此可知,《危险关系》的无聊本身没有大问题。不过,《连城诀》因被注入了过多的本土元素并依附时代,可被看为外国著作中国化的典范。
声明:本图片收集于网络,图片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有异议请联系本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