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八卦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贡献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贡献

图片标签:  发布:2022-09-17  ....    来源:www.tuj8.co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毛时代的历史产物,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延续了二十多年、涉及几千万人的事件,是中国现代史上无法回避的一段历史。它从20世纪50年代兴起,到60年代末达到高潮,于70年代末结束,前后近30年时间。对于它的成因,许多文章从当时的经济、政治局势等层面进行的解析,远不足以说明这场运动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改造中国社会的壮举。,是毛泽东依照其知识分子观主动进行的一次改造中国知识分子与社会的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实践。
正确地总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对上千万知青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的奋斗和牺牲做出正确的评价,不仅是对知青一代人的肯定,而且对激励后来的人们学习和传承前人的奋斗和奉献精神,正确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搞好当前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1955年,北京60名青年组成青年志愿垦荒队远赴黑龙江垦荒,拉开了新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序幕。毛泽东和党中央给与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就是毛泽东当年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所讲的一句著名话语,成为以后几十年知青运动的方向和动力。
随后,天津、上海等十几个城市相继组织了青年志愿垦荒队,分赴江西等地开荒垦地。截至1957年底,近8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在以后的近10年间,全国约130万知识青年自觉走上这一道路,其中涌现出邢燕子、侯隽、董家耕等一批在当时几乎尽人皆知的先进人物,他们中的许多人受到毛泽东的多次接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当时成为一件十分光荣的选择。豫剧《朝阳沟》就是反映这一运动的缩影,它在当时被拍成电影唱遍祖国各地,其中的一些唱段被年轻人争先学唱。可以说,全国人民大多数是通过《朝阳沟》才认识的河南豫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认知、赞同程度。
声明:本图片收集于网络,图片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有异议请联系本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