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口述实录  >>  林超超︱口述历史做到了什么:抢救小三线建设的历史记忆

林超超︱口述历史做到了什么:抢救小三线建设的历史记忆

图片标签:  发布:2022-05-29  ....    来源:www.tuj8.co
林超超︱口述历史做到了什么:抢救小三线建设的历史记忆
《口述上海——小三线建设》
所谓“三线”,是以地理位置区分。沿海和边疆的省、市、自治区为一线地区,位于中国腹地的西南、西北大部分地区为三线,作为战略大后方,一、三线之间的中部地区为二线,此三线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也要有自行投资的后方基地,俗称“小三线”。
作为一线地区的上海将自己的小三线设在了毗邻省份的皖南与浙西山区,由上海各工业系统企业对口包建,输送员工。从1965年选点筹建至1984年调整交接,共建成八十一家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及职工家属超过七万人,总投资七亿五千两百万元。主要的军工产品是反坦克的40火箭筒(弹)和防空的57高炮,另有配套的炮弹、炸药、榴弹、指挥仪等生产线。
皖南小三线地图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世人能够从报纸公开报道中读出三线建设的蛛丝马迹之时,它实际上已经走过了最辉煌的时期。1988年,上海小三线人员全部撤回上海,数万人很快被遣散,重新适应上海的都市生活。时至今日,小三线的故事随着他们记忆的衰退正在被遗忘,小三线的历史也将随着他们的老去不再被知晓。
三线建设作为一次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技术输出和人口迁徙,并不稀奇。它的神秘性和重要性,主要缘于被输出的技术和人员属于军工性质,涉及国防战略安排。从工厂选址到建成投产,从动员招工到陆续停产,一切都被要求秘密地进行。客观的限制使得口述史成为抢救
声明:本图片收集于网络,图片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有异议请联系本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