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口述实录  >>  李慰农、胡信之:“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李慰农、胡信之:“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图片标签:  发布:2022-05-29  ....    来源:www.tuj8.co
    “(父亲)身中数弹,身上的麂皮衣服被血浸得彤红,好友熊冲为他买来新衣服,换装整容,还买来木板钉成棺材,入殓后埋入青岛义地公墓,并立石碑为记。”这是1978年,胡信之女儿胡晓韬口述回忆的一个片段。
    胡信之遇害时35岁,胡晓韬年仅12岁。
初来青岛之行踪
    因为是个“青漂族”,青岛档案对胡信之的记录甚少,且支离破碎。
    据胡晓韬晚年讲述,1890年,胡信之生于北京,其父曾在清末做过知县,为人清廉,没有什么积蓄,仅在北京西直门外留有一块坟地,全家靠薄收租金维持生计。胡信之毕业于北京大学,因家庭负担重,在京谋生不易,乃迁居青岛,先入胶澳商埠观象台任职员,后在青岛报馆做记者,靠卖文和采访新闻为生。
李慰农、胡信之:“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熊冲次子熊湘伟告诉本报记者,父亲和胡信之是北京大学校友,是追随孙中山、坚信三民主义、志同道合的民主革命者,两人在胶澳商埠观象台曾短期共事过。1924年5月9日,即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国耻纪念日”,胡信之、熊冲、谢石林、程序之等十人在熊冲寓所集会,探讨救国救民之道,并成立了以“钻研学术、砥砺德行、救国救民”为宗旨的志学社。胡信之被推为志学社主要负责人,熊冲负责起草《宣言》。
声明:本图片收集于网络,图片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有异议请联系本站!
网友评论